健康养生网:实用的健康养生平台!

网站地图

Xml地图

当前位置: 健康养生网 > 四季养生 > 秋季吃它,润肺、健脾益胃,一身都是宝!

秋季吃它,润肺、健脾益胃,一身都是宝!

时间:2020-02-01 19:02:43

人气:

编辑:本站作者

标签:柿子

导读:秋季是吃柿子的最佳季节,不管是新鲜的柿子,还是柿子制成的各种食品,在秋季看来都是食用的最佳季节。另外,因为它口味独特、营养丰富,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柿子已经成为大众的最爱。

秋季是吃柿子的最佳季节,不管是新鲜的柿子,还是柿子制成的各种食品,在秋季看来都是食用的最佳季节。另外,因为它口味独特、营养丰富,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柿子已经成为大众的最爱。

柿子各部位的营养价值

1、“鲜柿”的营养价值

鲜柿子味甘、涩,性凉,具有清热润肺、生津止渴、健脾益胃等功效。

《本草纲目》言:“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。其味甘而气平,性涩而能收,故有健脾、涩肠、治嗽、止血之功。”

鲜柿250克,切碎取汁,开水冲服,可治疗胃热伤阴之烦渴口干。

营养分析表明,柿子含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蛋白质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、碘、钙、磷、铁等,未成熟果实含鞣质。

药理研究表明,柿子有降低血压,增强冠脉血流量的作用。

2、“柿饼”营养价值

柿饼味甘,性平,具有润肺、涩肠、止血等功效。

柿饼60克,挖开装入川贝9克,蒸熟后服用,可治干咳;

柿饼、红糖各50克,黑木耳6克,水煎服,可治痔疮出血;

柿饼两个,陈皮两片,糯米60克,共煮粥服用,可治慢性肠炎。

3、“柿霜”营养价值

柿霜即柿饼上所结的白霜,味甘,性凉,具有清热生津、润肺止咳等功效。
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云:“柿霜色白入肺经,其滑也能利肺痰,其润也能滋肺燥。”

柿霜温水化服,可治慢性支气管炎、干咳、咽炎;柿霜10克,冰片0.5克,薄荷5克研细末,涂擦患处,可治口疮、口角炎。

4、“柿叶”营养价值

嫩柿叶开水泡代茶饮,能软化血管,降低血压,防止动脉硬化,并有清热健胃、助消化的作用。

秋天吃柿子的四大粥方

1、柿叶粥

柿叶10克,大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
将柿叶择净,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,浸泡5~10分钟后,水煎取汁,加大米煮粥,待熟时,调入白糖,再煮一、二沸即成,每日1剂。

止咳平喘,扩管降压。适用于肺胀咳喘、高血压病、高脂血症等。

2、柿子粥

鲜柿子2个,大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
将鲜柿子择洗干净,榨汁备用。取大米淘净,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煮粥,待熟时调入柿子汁、白糖等,煮至粥熟服食,每日1剂。

清热润燥,生津止渴。适用于肺燥及秋燥咳嗽、酒后烦渴、小便黄短等。

3、柿蒂粥

柿蒂10克,大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
将柿蒂择净,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,浸泡5~10分钟后,水煎取汁,加大米煮粥,待熟时,调入白糖,再煮一、二沸即成,每日1剂。

降气止呃。适用于胃失和降所致的呃逆症。


4、柿饼粥

柿饼2个,大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
将柿饼择净,切片备用。取大米淘净,放入锅中,加清水适量煮粥,待熟时调入柿饼、白糖等,煮至粥熟服食,每日1剂。

健脾益气,收涩止血。适用于热痢、血淋等。

秋天吃柿子的禁忌

1、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

柿子性寒,凡脾虚泄泻、便溏、体弱多病、产后及外感风寒者,忌食鲜柿子。

脾胃虚寒者可以适当食用柿饼,也有相似的保健作用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不论鲜柿子还是柿饼,每日食用量都不要超过1个。

2、空腹、饮酒不宜吃

脱涩的甜柿子有解酒的功效,但是未经脱涩的柿子含有较高含量的鞣酸。

空腹时,鞣酸与胃酸直接接触,容易生成胃柿石引起胃肠不适。另外,酒精会加速胃酸与鞣酸的反应。

所以空腹或酒后一定要小心吃柿子。

3、生柿子

很多人为了储存方便,喜欢购买生柿子。

生柿子味道酸涩,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,食之过量,易致口涩、舌麻、大便干燥,所以不建议直接食用生柿子。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如果对您有帮助,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!
相关阅读
  • 秋季吃它,润肺、健脾益胃,一身都是宝!

    秋季吃它,润肺、健脾益胃,一身都是宝!

    秋季是吃柿子的最佳季节,不管是新鲜的柿子,还是柿子制成的各种食品,在秋季看来都是食用的最佳季节。另外,因为它口味独特、营养丰富,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,柿子已经成为大众的最爱。
  • 柿子和什么相克 柿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

    柿子和什么相克 柿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

    柿子营养价值十分丰富,含有丰富的蔗糖、葡萄糖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、瓜氨酸、碘、钙、磷、铁等。那么你知道柿子和什么相克吗?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。
网友评论
加载中~
本类排行
相关标签
本类推荐
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

健康养生网 Copyright © jkyshyw.net 京ICP备20010097号-6

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,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跟我们联系。

关注微信